摘要:现有成果所见特定流域的地震时空分析,多集中在图们江等全国二级及以下支流,地震本身的电子数据化与可视化,也有待完善。首先,使用现势性较好的地貌与历史地震数据,手动甄别、筛选,建立多要素数据库。其次,使用时空尺度划分法,大致以宋元为界,长江流域地震正式形成西强东弱、西密东疏的特征;时间序列分析及滑动平均法,存在181-561年与1081-1911年两个地震频发期,总体呈前期稀疏且缓慢波动反复、后期密集且剧烈波动上升的特征;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法,认为历史地震在受地质构造控制的基本框架下,大致以辽金元为界,前期跟随政治核心区东西互移,后期跟随经济重心,总体东移。
跨学科合作方向:本研究结合了历史地理学与GIS地理信息系统两大领域。借助历史文献调查、自然地理、计算机科学图表以及GIS等研究方法,通过跨学科合作,旨在完善长江流域历史时期有感及以上地震的时空分布研究。本研究的提出,一方面综合对比各种参数,采用相对科学的空间插值分析法,即经验贝叶斯克里金法(EBK)绘图,兼顾多张地图之间,地震空间可视化效果的连续性,与各张地图中,数据本身的分布频度与变化趋势。另一方面,结合现有的地貌学与历史政治地理变迁成果,对历史地震时空分布规律背后的自然与人文影响机理,提供较为系统的解释。
历史学院 2023级博士研究生 时间 2024年10月31日11:30-13:00 地点 人文社科楼B305会议室 腾讯会议:315-682-732 主办单位 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(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) 武汉大学大数据研究院